2015年6月16日下午,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任弘教授作客最佳亚洲博彩平台
,于厦门校区行政研发大楼1406室发表“海外华人研究的理论评价——从Dispora,Sinophone理论谈如何诠释Chineseness”专题演讲。此次学术讲座为最佳亚洲博彩平台
“华侨华人/国际关系研究名家讲座”第七讲,由李勇副院长主持,华文教育研究院以及最佳亚洲博彩平台
师生共同聆听本场讲座。
任弘教授以Dispora的词义变化以及学者对Dispora理论的运用展开讲座,提出Dispora原意是指犹太人的离散,运用到华侨华人身上是形容“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”,且“其处境越悲惨越常用这个词”。20世纪,Dispora开始在学术研究领域流行,鲍曼称其为“二十世纪的流行术语”、柯恩指其为“后现代的行话”,其定义的界定则主要来源于美籍犹太政治学者William Safran提议的定义。其后,任教授通过比较认为中国两岸学者对“Dispora”一词的运用都是发端于文学领域,继而扩散到社会学、历史学特别是族群研究、华侨华人研究领域。任教授还生动的引用余光中的《乡愁》、白先勇的《台北人》等作品说明Dispora在文学领域的发酵,以及诸如Dispora complex、Trading Dispora、Dispora与侨务等方面描述Dispora运用的延伸。
继而,任教授对Sinophone一词及其理论界定等进行阐释,Sinophone在从Literature Study到Theory过程中,特别提到2007年史书美在其《反离散:华语语系作为文化生产的场域》一文中所提出的“反殖民/去中心”的概念,任教授认为“去中心”的概念是可以接受的,但是“华人移民国外,其在当地国(被殖民国家)是否有被殖民的感受是存在问题的”,所以“反殖民似乎不适合”。其后,又对王德威在《想像中国的方法:历史·小说·叙事》中提出的“再正宗的文学传统也会有鬼魅的回声”以及“将那个中国‘包括在外’”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认为这些观点是源于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。
任教授在全面介绍Dispora理论和Sinophone理论后,开始阐述国内外学者对Chineseness的诠释和运用,如王赓武教授1991年著《The Chineseness of China》,任教授称其为Chineseness 运用的先行者,继而也介绍了张法、张颐武、王一川合写的《从“现代性”到“中华性”》、洪美恩的《能不能对中国行说不》、陈奕麟的《FUCK CHINESENESS》以及黄锦树、朱耀伟等学者及其著作,同时,也介绍了如葛兆光、王明珂等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的回应。
最后,任教授评价道从Dispora,Sinophone理论到对Chineseness诠释这一学术发展过程源自于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盛行,其突出特点在于学者试图运用这种观点和理论工具解释自己的研究,以此期望能够开辟研究的新视野以及与国际学术进行对话。同时,他还指出,运用国际流行理论进行华侨华人研究虽然是有其道理,但对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。(图/文 邓永珍)

讲座现场
|